全國:民企喜迎“紅包雨”

近期,多部委推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政,各地也瞄準民營企業發展的痛點和堵點,密集公佈了一批極具含金量的政策舉措,民營企業迎來政策“紅包雨”。


設紓困基金


梳理多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措施可以發現,“設立上市公司紓困基金”頻率很高。


爲精準有效解決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壯大,安徽省設立了110億元的紓困基金,切實幫助該省民營上市企業解憂紓困。


福建省設立總規模150億元的紓困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設立20億元的紓困專項債,首期10億元,用於幫助有股權質押平倉風險的民營企業。


北京市設立“股+債”支持方案,市、區和社會資金基金共同建立了總規模超過350億元的紓困“資金池”。


上海市出臺意見提出,要加大流動性風險專項防範力度,建立規模爲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


“地方設立紓困基金,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在不造成股權流失的情況下,保證公司穩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布分析說。


推“一次辦成”


民營企業面臨的痛點之一是辦事難、辦事繁,因此,多部委和各地着重優化民企營商環境。


一表集成,一次辦結。11月19日,國家稅務總局發佈通知,提出將進一步清理稅務證明事項和精簡涉稅資料報送,簡併優化增值稅、消費稅等納稅申報表,並推進實施增值稅申報“一表集成”、消費稅“一鍵申報”。同時,拓寬一次辦結事項,2018年底前,實現50%以上涉稅事項一次辦結;2019年底前,實現70%以上涉稅事項一次辦結。


一網通辦。上海市出臺“一網通辦”舉措,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截至目前,全市39個市級部門、16個區、220個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網上辦事服務已入駐“一網通辦”總門戶,1274項事項實現網上辦理,註冊法人用戶超過189萬,90%的涉企審批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武康平認爲,“一次辦成”將會極大提高辦事效率,減少時間成本,降低交易費用。近期出臺的政策“紅包”瞄準了民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關鍵問題,改善了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


建創新平臺


爲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創新,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工信部開展“互聯網+”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培育行動,繼續舉辦“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工信部在各地認定近20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基礎上,通過3年培育600家聚集主業、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專注於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與此同時,多地通過出臺政策和設立基金的方式,推動民營企業創新。


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服務型智造,福建省設立了80億元規模的企業技改基金,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專項行動,推動傳統產業“老樹長新芽”。


在創新平臺建設上,江蘇省出臺措施,建設創新聯合體,搭建院士與企業家交流合作平臺,做強企業孵化平臺,組建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等。


上海市也積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創業集聚區”,加速民營科技企業成長,對國家級孵化器(衆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給予享受免徵房產稅和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向本報表示,“今後15—20年是決定中國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做強的關鍵時期,希望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有大的作爲。”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潘旭濤,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