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處世要清朗,不要假惺

孟子說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一個人只有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別人,纔會獲得他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會不會欣賞別人是對自身品質的一種檢驗;學會欣賞別人,則是對自身品質的一種提升;對被欣賞者來說,欣賞是一種引導和激勵。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總希望能夠受到別人的欣賞與尊重,誰也不原意人們一見面就提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所以,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觸及自己的憾事、缺點、隱私或者使自己感到難堪的事,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別人,交談時儘量不要涉及別人的短處,不然就會導致雙方的不和,給人際交往帶來麻煩。

 

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都有一定可貴的東西,人都有他人幫助的需要。欣賞他人,就是學習他人,幫助他人,欣賞他人閃光的東西,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斷得到充實和快樂。當你感受到真誠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其實真誠很可貴,也就會變得真誠起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天生都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很難用哪一個標準來衡量。但是不可否認,應明確欣賞是一種互補,是一種促進,也是一種和諧。欣賞多一點,矛盾和誤解定會少一點,人與人的距離纔會更近一點。欣賞是架起友誼的橋樑,願你我都能學會真誠地欣賞別人。

 

每個人對於自己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都應該有一個自我設計。但這種設計應該是相對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們真誠地面對,雖然欣賞他人有點缺憾,但是人生照樣精彩。學會真誠,這是爲人根本。學會真誠地欣賞別人,就會養成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這可以使你受用一生。不管什麼時候,你都要真誠的態度面對,只有你真誠了,別人纔可以願意與你交往與你合作。

 

爲人處世清涼不假惺,不要招搖欺騙。

 

爲人處世清涼不假惺的底色是謙遜,而謙遜源於對生活的通透。在低調的人看來,沒有什麼值得炫耀,也沒有什麼可以一輩子仗恃,唯有平和、平淡、平靜,才能抵達生命的至美之境。於是,他們放低自己,與世界恬淡地交流。

 

不假惺是一種意無狂、行無躁,吐納恆常的生活態度。故意做出來的,不是低調,是低姿態;矯情裝出來的,是假低首下心。真正的低調,是內在心性的真實呈現,無論身處閭巷還是廟堂,絕不改變。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必定是低調的。才華和智慧像懸在精神深處的皎潔明月,早已照徹了他們的心性。他們的眼神是慈祥的,臉色是和藹的,腰身是謙恭的,心底是平和的,靈魂是寧靜的。正所謂,大智慧大智若愚,大才華樸實無華。

 

做人不假惺是不要太招搖,不要有點小本事就拿出來顯擺,做人不假惺做人,就是在爲人處事時擺正自己的位置,低調點,謙虛點,該說則說,該做則做,友善和氣,低調做人,要拒絕傲慢,謙虛待人,少說多做,體現的是一種成熟。

 

做人不假惺是智慧,過分張揚,賣弄,不管你多麼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才大不可氣粗,居功不可自傲,這纔是做人的根本。

 

一個人炫耀什麼,說明內心缺少什麼。所以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並不是一個大張旗鼓的人,而是謙卑、低調的人。高聲叫嚷的,是內心虛弱的人;招搖顯擺的,是驕矜淺薄的人;上躥下跳的,是奸邪陰險的人。

 

而那些急切地想掩飾什麼的人,急迫地想誇耀什麼,急躁地想篡取什麼,於是,這個世界因他們而咋咋呼呼,而紛紛擾擾,而迷亂動盪,而烏煙瘴氣。這些虛榮狂傲之輩,淺陋無知之徒,像風中止不住的幡,像水裏摁不下的葫蘆,他們是不容易沉靜下來的。

 

爲人處世清涼不假惺,不要擡高自己。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爲“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爲“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便會信以爲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唐代的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爲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審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誇只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短淺,並沒有人認爲他的才能真的有那麼大。

 

確實是這樣。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千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人。做人的過於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與人和諧,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能夠自我約束,剋制驕傲的產生。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

 

我們知道,自知度愈高,求知慾愈強。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學識的短淺。知無止境學無涯。人都是情感的動物,因此如何學會用理性控制情感--把情感裝入理性之盒,就顯得至關重要。成大事者是不會被情感左右的,因爲他們牢記“和”字,力戒感情衝動。

 

做具有不擡高自己的人,往往做人做事從不張揚,既要開闊視野,博大胸懷,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又有常懷一顆平常心,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對個人的名利、進退、榮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脫一些,像古人說的那樣:“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爲人處世清涼不假惺,不要驕傲自大。

 

一個想真正有所作爲的人,始終保持一顆不驕傲自大的心,就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而應抱着淡然一笑的態度。曾國藩曾在立下赫赫戰功之際,馬上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讀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告誡他的弟弟,千萬不能因此而驕傲自大,越有功勞越得低頭做人。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衆而又喜歡自我誇耀的人,必然會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大虧而不自知。有鋒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得意時不要高興得太早,否則失意馬上就到。得意時要大智大勇,失意時要大智若愚。得意時,最容易失去的是真情,失意時最容易失去的是銳氣;得意時你可能最看不清楚的是自己,失意時你最能看清楚的一定是自己;得意時別忘了友愛,失意時別忘了堅忍;得意時最不能傷害的是別人的一顆寂寞的心,

 

失敗也莫生氣,危機即轉機,失敗後面可能就是成功,遇到挫折時,要咬緊牙關,堅韌自強,逆境即將過去,雨過天晴,前程一片光明。失意時最不能傷害的是自己的一顆正直的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得意都應該有得意的豁達,失意都應該有失意的人格。

 

保持一顆不驕傲自大的心,人在徵途上就能時刻前進。而有着驕傲、傲氣或傲慢之類情緒的人,往往會滿足於現在擁有的,不去探索,很難有進步。

 

一個不驕傲自大的人,善於克己自律,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衝突時,總是能夠委屈自身,成全他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也是君子之道。不擡高自己的行爲,體現了克己利人的精神,如果人人都懂得不擡高自己,做到謙虛謹慎,無疑能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爲人處世清涼不假惺,不要忘恩負義。

 

做人不假惺的人是內心的光,它照亮了一個人的人生之路。沒有從不見利忘義的人猶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沒有目標,隨波逐流,活一輩子也只是渾渾噩噩。當然,一個人要真正確立起自己的從不見利忘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獨立思考,而且需要相當的閱歷和比較。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改變從不見利忘義的事情也是經常發生的,不足爲怪。在我看來,在從不見利忘義的問題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誠的態度。

 

所謂真誠,第一就是要認真,既不是無所謂,可有可無,也不是隨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誠實,決不自欺欺人。有了這種真誠的態度,即使你沒有找到一種明確的思想形態作爲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個有信仰的人了,因爲你至少是在從不見利忘義着一種有真誠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實上,在一個普遍喪失甚至嘲侮從不見利忘義的時代,也許惟有在這些真誠的尋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從不見利忘義的人呢。

 

做人不假惺的人,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的命運,有人從不見利忘義信仰金錢,它就無端至上,以至於讓金錢湮滅了人性,錢固然是好東西,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是有人在這條道上越走越遠了,枉自斷送了卿卿性命。有人從不見利忘義信仰着上帝或是佛祖,不敢在世間輕留有悖於道德倫理的事,不敢輕吐一句褻瀆神靈的言語,相信自己在來世的輪迴裏可以做一個高貴的人,他們的心靈慢慢的在苦難的生活裏被昇華了。


*內容來源:文摘網